耳东氏

历史来源

耳东[耳东,读音作ěr dōng(ㄦˇ ㄉㄨㄥ)]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国官吏耳目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耳目史,亦称耳目官,是春秋末期楚国新设置的一个官位,实际上就是一种监察史官,即后世的监察御史。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熊弃疾病逝,其十岁的儿子芈壬(熊轸)即位,是为楚昭王。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春季,吴王僚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开始发动伐楚的系列战争。
  当时,吴国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国军队主力与楚国军队相持于潜邑(今安徽霍山),随后吴国军队的退路被楚国军队切断,进退两难。随即,遇吴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吴王僚被公子阖闾以鱼肠剑刺杀,之后即位,二公子本与阖闾不合,因此公子掩余弃军奔徐国,公子烛庸则奔钟吾国(今江苏宿迁)。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国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便转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为了分化打击吴国,当即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并为二公子筑城,还割以城父和胡邑(皆今安徽亳州)之田来扩大两个吴国公子的封邑。
  而吴王阖庐因徐国和钟吾国纵令二公子奔楚国,大怒下一举攻灭了这两国。接着以伍子胥为行人,讨问伐楚之术。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之后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举奇兵突袭养邑,俘虏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并杀之。当时,吴王阖闾问大家是否可以挥军直捣楚国的郢都,军师孙武认为:“吴国经几次战争,民众疲罢,不宜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国之境。”吴王阖闾听从了孙武的主张,遂退兵。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国按伍子胥的战略,开始实施军事上袭扰楚国边境的策略,都是攻掠楚国边境城邑,待楚国军队主力一到就撤退,这就是伍子胥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著名战术。而这时的楚国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们逼近,当时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国君臣们,很难想到吴国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来。
  而身为吴国执掌军政的大夫伍子胥和孙武,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因为吴国到楚国路途遥远,吴国军队最大的困难在于后勤补给。吴国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总数比楚国少得多,欲攻打楚国,非得采取突出奇兵、攻其不备的战略。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粮草仅靠吴国自己输送,势必失败。
  周敬王十一年(公元前509年),贪婪的楚国令尹囊瓦因为得到了蔡昭侯姬申那华贵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姬如梦的两匹骏马,放走了在郢都被关押三年的蔡侯、唐侯回国。蔡、唐二侯离楚国后发誓:“天下诸侯,无论其为谁,如能伐楚,甘充前例。”并请求晋国伐楚国。
  到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春季,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十八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但由于晋国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样贪婪,使得会盟毫无结果。于是,蔡昭侯认为只有吴国才真正具有伐楚之能,便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请求吴国讨伐楚国,伍子胥和孙武因此大喜。于是,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的反楚同盟,而吴国军队的补给,便由蔡国和唐国分担。兵贵神速,吴国不宣而战。吴国军队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楚国人浑浑噩噩之际,突然攻入了楚国的腹地,慌乱的楚国军队节节败退。到农历11月,两军决战于柏举(今湖北安陆),楚国军队主力大败,退到雍澨(今湖北京山),被吴国军队追上,楚国军队随即溃散。吴国军队进逼郢都。
  “柏举决战”后的第九天,楚昭王一家连同其妹携随从弃都城外逃避难。第十天,吴国军队攻破郢都。自吴王而下,按尊卑顺序,分别住进楚昭王的宫室和令尹、司马等官员的府第。而伍子胥则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灭家之仇。
  后来越王允常见吴军主力久出不归,乘隙袭扰吴国。秦国军队以及散而复聚的楚国军队联合起来,败吴国军队于军祥(今湖北随州)。秦军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军出没于汉水南北,楚国人则纷纷支援秦军和楚军而阻扰吴军,吴军穷于应付。是年秋,楚、秦合兵击灭为虎作伥的唐国。吴王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后方大患日亟,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
  吴国军队退走之后,楚昭王回到郢都,时为农历10月,历时十月有余的吴楚大战终于结束了。
  在这场大战中,受祸最惨的是郢都的楚国人,郢都经吴国军队的残暴蹂躏,已经是残破不堪。于是,楚昭王决定迁都,但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从楚昭王十一年冬季起,作为新首都的郢,称为“载郢”,其地与楚国第四任君主熊渠所封句禀王治所相近,早就有楚国人聚居,到战国中晚期被称为“江陵”,载郢的遗址在东汉晚期已被称为“纪南城”。载郢成为楚国新都城以后,原来的郢都就改称“鄢郢”了。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病重,临终之际要子西继为王,子西坚辞不受;又要子期为王,子期的态度一如子西;没办法,楚昭王又要子闾(熊启)继为王,子闾也坚持不受,后楚昭王连说了五次,子闾便连辞了五次。子闻见事态如此,为了安慰楚昭王,假意受命,楚昭王遂放心而逝。其后,子闾与子西、子期等商议断决,立即封锁消息,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楚昭王之子熊章到城父即位,是为楚惠王,其母为越国女子。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楚惠王即立。痛定思痛,楚惠王摈弃了以往历代楚王即位后即穷兵黩武大力外扩的做法,收缩自保,楚国军队全部收缩国内,并竭力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为此,楚惠王特“设耳目史,以督自王而士”的朝堂所有士大夫的行为,以子闾任之,并开始作严格的行为记录(后子闾在“白公之乱”中拒绝当楚王而被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杀死)。
  从此,楚国逐渐从濒于危亡的大难中复苏,国力开始渐充,威名益著,而且让其他诸侯国没有感觉像以往争霸主的那种气焰灼人之态,在国内使民众得到了安宁,并在诸侯国面前树立了一个并不招惹反感的形象。
  到了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楚国恢复了元气,楚惠王霸气初涌,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亲率楚军攻吴。第二年的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霸气再现,一举灭了陈国。到了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国势力再次达到鼎盛时期,楚惠王一举灭了蔡国,两年后再灭了杞国。接着,又命公输般制造云梯,如果不是为墨子所止,即会向宋国进攻了。
  从此,耳目史之官位为各诸侯国所看重,在整个战国时期,成为国君的特权侍从史官。
  到秦朝时期,秦始皇将耳目史改称“御史大夫”,并赋予超然的监察之责,“掌监诸郡”,因此又称“监察御史”,成为天子的重要耳目,并且规定:“耳目官自当独立,其行不受阶级所限。”
  自秦朝开始,御史大夫不论品级,总是“立于朝堂正位之左末位”,即最东边第一排第末列之首,随时出告奉谕所察,甚至直言指责天子而无讳。由于御史大夫原是耳目史,职掌监察之职,又在上朝时站居文职站班的最东边,因此又称其为“耳东官”、“闻东史”等。
  在耳目史、耳东官、闻东史、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耳目氏、耳东氏、闻东氏等,后统称耳东氏,世代相传至今。
  注:
  耳目史、耳东官、监察御史等,就如同今之检察院、督察局、反贪局、纪检委等诸多机构中的大小官员。自古以来,御史们大都是铁面无私、刚正忠直、绝不阿谀奉承者,上能责皇、下敢劾权,因此御史们少有善终者,留下了“自古忠臣无好死”的世之感慨。但就是这些悍不惧死的御史们,却维系了中国封建制度长达两千四百余年。
  比之如今的所谓监察机构,望一下其中那些权势熏天、脑满肠肥的大小官员,看一下多如过江之鲫的贪官污吏,想一下为何北方的输电线路在冰天雪地坚立不倒而南方的输电线路在小小的风雪中却稀哩哗啦,思一下汶川地震中为何大小酒店与政府楼宇不塌而所有中小学校教学楼垮如齑粉……不禁令人为余浩叹:今之“耳东”,直如监守鱼脩之猫狸尔!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国君世为妫姓。建国君主陈胡公是舜帝后裔,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之惯例,称陈氏,因此称陈满,字少汤,谥胡公,史称陈胡公,王莽称帝后,追封为陈胡王。
  在史籍《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陈国建立后,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境辖地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陈湣公陈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灭了陈国,杀陈湣公,其地设为楚国陈县。由于陈地所处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此成了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徙都于陈城,史称“陈郢”。
  楚灭陈后,陈涽公的长子陈衍避居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次子陈温避祸于晋国,其他陈国公族子弟多纷逃外邦。为避楚人追杀,就有拆“陈”字改为复姓阜东氏、东阜氏者,后以字形近而称耳东氏、东耳氏,亦有取谐音称尔东氏者,为单姓因故改复姓的特例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成为“陈”字的代称。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