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氏

历史来源

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闵损,属于以先祖名字简改为氏。
  春秋末期鲁国闵损、字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德行很高,为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
  闵损年少时,亲母早逝。后母对他很不好,冬天只让他穿很薄的衣服,衣服里填充的不是棉花,而是芦花,却让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穿厚软暖和的棉袄。闵损的父亲知道后,十分生气地要赶走后妻。但闵损却对父亲说:“母在,只我一人受寒;母不在,三个孩子都要熬冷!”阻止父亲驱赶后母。其后母得知后,很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
  后来,世人奉闵损为骞王,其孙子就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骞氏。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的文字简化改革,使骞氏族人在户籍登记时被简化讹改为“千”氏,至今其族皆用“千”为姓氏,其祖居地骞王村易名为千家村(今陕西户县),但老一辈人则多是“骞”、“千”互用。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氐族,出自东汉中叶西域氐族部落大将杨腾,属于以迁居地名为氏。
  据史籍《清宫旧事》一书记载,千氏始祖名杨腾(公元?~210年),为仇池国(今甘肃西和)君主之一,是为该国开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184~210年。逝世后由二子杨驹继任。
  杨腾原为西域氐族部落中的一员大将,勇健多谋,在东汉建安中期(公元196~219年),占仇池方圆百顷地而立国,据《水经注》记载,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源,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杨腾因此自号“百顷氐王”。
  至三国曹魏时期,杨腾的继承者以“百顷氐王”王位迁徙入西蜀地区(今四川西昌),改杨氏为千氏,从此四川地区有了千氏。后社会战乱,该支千氏子孙零星散落,生息于四川、云南边远山区。
  本书按:今多有史学家指认杨腾为羌族人,是错误的。杨腾是氐族人。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明朝大将千岩,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大明遗民史渊源补遗》记载:千氏始祖千岩诞生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武科及第,因出生地为蜀西(今四川西昌)终北山千高峰万切岩,故而明太祖朱元璋赐其姓千,名岩。
  千岩后裔世居颍阳,在有明一朝世代为武将,地位显赫。后有裔孙总督将千万里驻军朝鲜半岛,抗击倭寇。千万里后受朝鲜李氏王朝挽留,授朝鲜国二品大员,子孙繁衍于斯地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釜山镇支城等处,因此韩国千氏以颍阳为本贯。

迁徙分布
  现在四川的西部,台湾省的台中市,山西省,北京市,河南省郑州市的上街区、焦作市武陟县,陕西省的户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的新市区,浙江省武义县,日本国九洲岛、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壤市、大韩民国庆尚北道永川市属面、釜山镇支城等地,均有千氏族人分布。
  陕西骞王村:(骞王村的姓氏为“骞”很多人简写为“千”但两个姓不同源,没有什么关系)
  
  骞王村位于陕西省户县城东七公里处,距西安市区约二十公里。全村现有三百五十余户村民,一千四百余口人,一千七百余亩耕地,分四个村民小组。
  近几年来,在省、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骞王村不断加大文明村建设力度,积极争创全国文明村,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绩。目前,全村拥有集体固定资产四千五百万元,年工农业产总产值六千万元,人均纯收入三千余元。
  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群众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今日的骞王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村风端正,秩序良好,呈现一派繁荣兴旺、富强文明景象。自1997年以来,该村一直保持着“全省自治模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小康村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现已跻身于争创全国文明村先进村行列。
  骞王村由骞第五桥村和王第五桥村与1957年合作化时两村合并而成,改名骞王村。居民四百三十一户,一千三百零九口人,一千三百二十三亩耕地。地处户县东六公里秦户路上。属户县秦渡镇辖区。
  此地远在东汉章和年间,有一复姓第五之人,在苍龙河上筑桥,故名第五桥。明朝嘉靖年间,关中大地震,死八十三万人。长户一带几无人烟,后经朝廷移民开荒复兴。此后于明朝万历年间,金陵(南京)一骞姓士人宦游陕西,落户于此,繁衍成村,名村骞第五桥村。同时期,又有王姓来此,居于骞第五桥村东,名村为王第五桥村。据考,唐朝杜甫《草堂诗集》有“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之句。明朝汤显祖《牡丹亭》书有“背上驴儿笑,心知第五桥”之句。书注,第五桥位于长安韦曲西。由此断定,历代此地即著名胜地。
  骞第五桥村东、南、北三堡和王第五桥村两村相距半里。世代和睦相处,排班论辈。旧时举办私塾,公众议事,均在一块,俨然一村,故原有骞王四堡之称。
  骞王村人以农为业,旧时村人兼营缚苕帚,长期担外出卖笤帚赚钱湖口。解放后,大搞农田基建,打井修渠,深翻改土,为粮食增产打下基础。进而搞多种经济,先后经营良种农场、气锤厂、木工组、印刷厂、养蜂厂、果园。纸袋厂等。
  改革开放时,于1984年建立水泥厂,经过扩建,年产水泥十万吨。接着有联建一座六千瓦火力发电厂。搞活了经济,开拓了农工商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骞王村人随着改革开放的加速发展成立了骞王村农工商公司。走出了生产大发展的道路。并以其尊老、爱幼、敬贤、惜才的村风,及勤奋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重教育、重卫生、重环保、重村建规划等,曾先后获得省、市、县文明先进村的称号。现在骞王村人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河南千村:
  
  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千村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和三千余名千氏子孙,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从河南迁出的千氏子孙,祖上基本来自千村。
  生于河南登封颍阳郡的明朝大将千万里,是落籍朝鲜半岛的千姓第一人,现在只有千氏单一本贯。
  近年来,不断有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等省市及韩国、朝鲜的千姓子孙至武陟县千村认宗。据考,自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千村迁出之千姓子孙,外国籍大多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地。
  朝鲜记载:朝鲜半岛本无千氏,明将千万里是落籍半岛的千姓第一人,现在只有河南登封颍颖阳千氏单一本贯。
  千氏子孙在朝鲜发展很快,成为名门望族。1985年,韩国经济企划院进行国情调查时,千氏已有两万三千余户、九十八万人、九十七个本贯,在二百七十四个姓氏中排序第五十三位,成为较大姓氏。
  保存至今的韩国釜山镇支城,是由倭将毛利辉元父子在朝鲜宣祖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创建的日式城墙,又名为子城台。至今,子城台上还保存着千万里的后代设立的千将军纪念碑。
  如今,韩国千氏宗亲会河南寻根访问团曾到登封市颍阳镇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并到武陟县乔庙乡千村进行宗亲联谊、恳亲交流。据中国千氏宗会会长千万松介绍:千万里祖籍河南,世代子孙秉承中原文化,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相关资料
  古仇池国:
  仇池国在历史上分为前仇池国与后仇池国。
  1。前仇池国(公元184~371年):
  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首领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地区(今甘肃西和)定居下来。
  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西羌人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等,汇合共同反抗曹操。后因战败,遂率残余部众投奔蜀汉国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西晋文帝司马昭时期,氐族人杨飞龙受西晋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改名杨茂搜。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氐族部众拥戴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今甘肃成县)。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前秦国君主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皆迁徙到陕西关中盆地一带,前仇池国灭亡。
  2。前仇池国君主在位世系:
  杨 腾: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公元184~210年)
  杨 驹: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魏明帝曹睿太和元年(公元211~230年)
  杨茂搜: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296~317年)
  杨难敌: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公元317~334年)
  杨 毅:晋成帝司马衍咸和九年~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元年(公元334~337年)
  杨 初:晋成帝司马衍咸康元年~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一年(公元337~355年)
  杨 国: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一年~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二年(公元355~356年)
  杨 俊:晋穆帝司马聃永和十二年~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四年(公元356~360年)
  杨 世:晋穆帝司马聃升平四年~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公元360~370年)
  杨 统: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370年)
  杨 纂: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0~371年)
  3。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
  前秦国灭亡后,苻坚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杨定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民众自立。
  四年后(晋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杨定与西秦国乞伏乾归争战,结果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境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在杨盛的积极努力下,仇池国中兴,不久国土又扩张至陕西的汉中、祁山一带。
  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十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北凉沮渠无讳承平元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王朝拓跋焘率大军所灭。
  4。后仇池国君主在位世系:
  杨 定: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公元385~394年)
  杨 盛: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九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二年(公元394~425年)
  杨 玄: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二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六年(公元425~429年)
  杨保宗: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六年(公元429~429年)
  杨难当: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六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十三年(公元429~436年)
  杨建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十三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十九年(公元436~442年)
  杨保炽: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嘉元十九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2~443年)
  仇池国在杨难当执政时最为强盛,国土东至汉中,南逾广元,北达天水,西据宕昌,人口在五十万以上。杨难当自称大秦王,改元“建义”,立妻为皇后,子为太子。
  其后代子孙在后仇池国灭亡后,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到了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二年(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君主杨法琛执政,结果因帮助北周益州总管王谦反对杨坚,被杨坚派兵彻底灭亡。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各个民族中。
  鲁 郡: 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
  陇西郡: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蜀 郡: 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颍阳郡: 春秋时期为“鹿上”,战国时期为“巨阳”,秦朝时期属“颍州郡”,汉朝时期为“细阳”,魏、晋两朝时期为“宋县”,隋朝时期为“颍阳”,唐、宋两朝时期被并入“汝阴”,元朝时期则属“颍州”,明朝最后改其隶属“凤阳府”。

家族名人

触 屏 版